第61章 摄政王权 (第2/2页)
又朝著朝廷索要钱财,当时的皇帝因为之前讨伐失败,应国在侧,不能够动用大军,只好默许这样的行为,或许是觉得濮阳王贪财好色,反而好拿捏,于是给濮阳王送赏赐和金银的人马。
多到了野史中,以【信使相望】四个字描述李观一咧了咧嘴,薛神将教导,他大概明白会发生什么事情。
果然,在大祭时间五年之后,濮阳王自称游猎而出。
实际上率军直袭江州城附近。
他率领的军队抛弃了这个时代最强的具装甲胃,八千轻骑兵夜驰,扬言要进攻江南左侧,却直奔都城,记录中的濮阳王是一位通晓武功的王侯,他天上高低脚,但是却拥有第一流的战略和马上的功夫。
陈国号称披甲之士十数万,夜驰骑兵天下闻名。
却被濮阳王以最完美的时机,以清君侧的名义,八千轻骑兵就凿入了都城之中,那一日的攻城战,八千轻骑近乎于全部战死,但是江州城也被打崩了,最后十八岁的萧无量用手中的重枪打破了城池的防御。
陈国都城的官员们文气强盛,可以御敌,可以削弱故人的气运,
但是面临这样突袭的情况,终究不如这些披甲的粗鄙武夫,十八岁的萧无量以这样的【灭国之战】,登上了天下的名将榜,江州城在汹汹的烈焰之中焚烧。
濮阳王骑乘著马匹踏入了都城,两侧跪下的官员口中高呼万岁。
那时的南朝的皇帝崇信佛门],南朝江南寺庙极多,号称四百八十寺。
濮阳王将皇帝关在了宫殿里面,让这位崇信佛门的兄长活生生饿死。
最后打开门的时候,皇帝瘦如骨,双目怒睁敲砸门,手指如同白骨,扣著地面,指甲都进裂了,红漆过的大柱上有咬过的痕迹,露出了百色的木渣,皇帝死了,他的腹部里面有一摊不可消化的杂物。
吃了蜡烛,布匹,最终极度的飢饿和腹部的剧痛之中痛死的。
「你崇信的佛终究没有来救你。「
后来濮阳王坐在年少时候一起玩耍的兄长身前,覆盖著甲胃的手掌按著死不目的大哥眼上语气冷硬,道:
「这是乱世,铁和火才是一切啊,大哥。「
野史记录的过去里,濮阳王将刀扔下,看著兄长,索然无味起来,
彼时年少的名将萧无量就站在他的旁边,看著这个背影。
他没有成为皇帝。
而是扶持了太子作为皇帝,安抚了文武百官和世家的大族,自己作为太师,司徒,司马,将寺庙尽数都扫平,和尚们被编入了军队的最前锋,分给他们木棍和布衣,让他们去和突蕨的铁浮屠硬碰硬。
田地归属于自己,之后的三年,陈国换了两个皇帝。
濮阳王称摄政,剑履上殿,入朝不拜。
每一次扶持新的皇帝,都大赦天下,而在同时,濮阳王纵兵征服江南的其余地域他的兵法严酷,而在征服江南的时候,允许了对百姓的杀戮,城破之后,纵兵三日,那一年,
皇帝的皇后生下了一个孩子,而后皇帝禅让,摄政王登基,而之前的皇帝死于宫殿。
也是在那一年。
横绝西域的太平公夜驰八百铁骑回城,就如同濮阳王踏破了城关一样,这位陈国的名将撞破了城关,他提著枪,带著暗金色的面具,在太和殿之前,杀死了摄政王。
那饿死兄长皇帝的枭雄,最终死在了他的兄长用手指抠破出痕迹的红漆大柱下面曾经是雄心壮志,斩杀了皇帝,踏破了整个帝国,让代表著权位极限的皇帝沦落为自己掌心玩物的枭雄,最终免不了首级被长枪刺穿,而自身也沦为另一位名将名动天下的踏脚石。
太平公磨下校尉岳鹏武,时年二十岁,先登,斩将,夺旗。
之后的野史忽然记录变得简练起来似乎有一部分被撕了。
「摄政王死于太和殿。"
「景王文雅,素有德行,登基为帝,大赦天下,太平公封王。「
而后结束了,之后都是当代皇帝的事情,就彷佛那一位纵横西域而回归的名将不曾存在过,李观一翻阅好久,在最后看到了那位太平公的结局。
【太和三年,太平公横死】
除此之外,就再也没有这位太平公的记录了。
哪怕是犯下了累累暴行的摄政王,这些文人的记录之中都很清晰,可以看到其雄才伟略和冰冷疯狂两面,但是对于太平公,为什么叫做太平公,他是如何掘起的,又是怎么样成为天下名将。
都没有记录。
只写著那一年太平公从西域归来了,提著枪,将那笼罩在陈国之上的阴影刺死就彷佛,所有人对这位名将都忌讳莫深。
李观一呼出一口气,文字上记录著的枭雄的过去,哪怕是野史,读来也让人有震动之感,冰冷霸道疯狂的摄政王,肃杀安静的萧无量,如同流星一样的太平公,还有那在这一盏展露头角的岳鹏武,在这乱世和体白骨之中掘起了。
但是,摄政王
李观一皱了皱眉,如果说是摄政王下令的话,时间对不上。
他逃亡的时候,摄政王已经死了。
除非是和摄政王有关?
李观一忽然有灵感闪过,他将这些书卷记录都翻出来,然后将时间年表列出,一一推算一一太清三年,摄政王初乱,萧无量十三岁成名。
太清八年,摄政王杀帝,萧无量十八岁。
之后两到三年,摄政王换了两个皇帝,让皇帝禅让自己,萧无量二十岁,太平公自西域奔赴而来,岳鹏武二十岁成名,景王登基,陈国国号太和。
太和三年,太平公横死。
而今按照中州大皇帝的演算法,是天启十年。
陈国是太和十三年。
李观一落下笔,时间已经排列在自己面前禅让给摄政王的,最后一个皇帝的儿子出生时,是十三年前。
太平公自西域而来,斩杀摄政王的时候,也是十三年前。
太平公横死于N
李观一顿了顿。
【十年前】。.